【中国冶金报】站在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关口,焦化行业如何突围?
来源:中焦协网 2025-04-24 已经被浏览180次
(本报记者 张垚) “焦化行业正站在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关口。面对‘双碳’目标下的挑战与机遇,我们需以行业自律为基,以技术创新为翼,以产业链协同为脉,共同构建更具韧性、更可持续的产业生态。过去一年,我们在产能优化、标准升级、产学研融合等领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,印证了团结协作的力量;未来,仍需以更大决心深化煤焦钢产业链融合,推动人才培育与数字化转型双向发力。”4月10日,中国炼焦行业协会八届三次理事(扩大)会议上,中国炼焦行业协会会长石岩峰表示。
焦化行业盈利水平大幅下降 低效产能或将出现市场化出清
2024年,在满足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对焦化产品的需求、行业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的同时,受焦炭需求减少和原料成本高等因素影响,焦化行业盈利水平大幅下降,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巨大压力。
石岩峰表示,从2023年起,焦化行业逐渐进入深度调整期,各种新变化、新挑战不断出现,焦炭下游需求持续降低,炼焦煤价格降幅小于焦炭产品价格跌幅,行业亏损面逐渐扩大,标志着焦化行业已经从改革开放以来的“增量发展”阶段逐步进入“存量优化”阶段,近期可能会出现低效焦化产能市场化出清的现象。
数据显示,2024年,全国焦炭产量为48927.2万吨,同比下降0.8%。整体看,钢铁消费降幅明显大于产量降幅,生铁产量降幅明显大于焦炭产量降幅(全国生铁产量为8.52亿吨,同比下降2.3%;粗钢产量为10.05亿吨,同比下降1.7%;钢材产量为14.00亿吨,同比增长1.1%;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8.92亿吨,同比下降5.4%)。2024年,焦炭市场供强需弱的态势未改。
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,2024年,我国焦炭出口833.06万吨、同比下降6.03%,焦炭出口平均价格为230.59美元/吨、同比下降18.78%;焦炭进口12.84万吨、同比下降45.89%,焦炭进口平均价格为182.72美元/吨、同比下降35.91%。2024年,我国出口钢材1.1亿吨,同比增加2080万吨。
同时,受地理位置条件、进口煤价格、国际贸易关系等多重因素影响,炼焦煤进口国来源格局有明显变化。2024年,我国进口炼焦煤1.22亿吨,同比增长19.26%;平均价格为151.85美元/吨,同比下降9.61%。我国炼焦煤进口格局由过去的“澳煤+蒙煤”向“蒙煤+俄煤”再向“蒙煤+俄煤+加煤+美煤+澳煤”转变。
煤、焦、钢、化产业链亟待实现真正的产业融合发展
“当前的主要矛盾是焦炭供给能力充裕而需求强度降低,新的供需动态平衡机制尚未建立,稳运行、增效益的难度很大,低效产能出清时间不确定,新的供需动态平衡机制建设需要较长时间。”基于上述认识,石岩峰分析说,炼焦化学工业是典型的流程工业,原料和产品高度市场化,生产工艺和产品同质化,企业盈利的关键就是通过精细化的工艺和生产管控,降低生产成本,并将安全、环保、节能落实到工艺和生产管理中,实现本质安全、本质环保、本质节能。在中焦协开展的全流程系统优化服务过程中发现,仅从配煤准确度、焦炭成熟均匀度、煤气消耗量、废水产生量统计分析计算,就会影响吨焦成本100元以上。
石岩峰表示:“焦炭供需失衡,煤、焦、钢、化产业链还未实现真正的产业融合发展,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,应科学判断、准确把握所处的发展阶段、面临的形势,积极应对,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,焦化将展现自有的韧性,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。”
石岩峰预计,2025年,用钢需求将继续下降,焦炭需求也将继续下降,随着废钢用量提升,焦炭需求降速将大于用钢需求降速。
要有信心将焦化行业打造为能源革命与工业低碳转型的标杆
“坚定信心、开放共享,以更高站位践行绿色发展使命,以更实行动赋能行业转型升级。要将焦化行业打造为国家能源革命与工业低碳转型的标杆领域,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焦化力量。”石岩峰表示,为实现这一目标,2025年,焦化行业将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发力。
一是加强行业自律。近年来,焦化企业受市场波动影响,存在盲目扩产、低价竞争等现象,导致行业整体效益下滑。有效开展行业自律是稳市场、增效益的重要手段,也是产业成熟的重要标志。要通过建立新的产品标准体系,推动建立新的供需动态平衡,并通过市场化、法治化方式,引导低效产能有序退出,遏制无序竞争。
二是推进焦化绿色低碳转型。2024年1月份,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《关于推进实施焦化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》(下称《意见》),为我国焦化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提供了统一标准。焦化行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将超低排放改造作为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。各地政府及焦化企业根据《意见》的要求,制定了详细的超低排放改造计划和实施方案,明确了改造的时间表、路线图和目标任务。中焦协也印发了《关于做好焦化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检测进展情况公示的通知》(中焦协〔2024〕16号),并在生产企业中广泛宣传。截至目前,全国钢焦联合企业约5000万吨焦炭产能已按照《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》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公示,同时,独立焦化企业中有山西立恒、中煤旭阳、迁安中化3家共897万吨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获得公示。焦化行业必须继续深化超低排放改造,推动行业向高质量、低排放方向发展,按期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务。
三是推动产业链融合发展。煤焦钢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,关键在于以标准化建设打通上下游技术壁垒,建立“质量导向、价值共生”的协同机制。当前,炼焦用煤质量波动、高炉用焦评价体系滞后、煤焦油等副产品标准陈旧等问题,制约了产业链整体效益提升。为构建绿色、高效、共赢的产业生态,中焦协计划制定《炼焦用煤评价规范》,建立从工业分析、黏结指数、镜质组反射率到流动度等的全维度质量分级体系,引导煤矿企业定向供应适配煤种,助力焦化企业稳定生产优质焦炭;制定《高炉用焦评价规范》,将工业分析、焦炭粒级、冷热强度等指标纳入采购标准,推动钢铁企业精准匹配焦炭参数与高炉工艺;修订煤焦油、粗苯等行业标准,并细化组分检测方法、提升纯度门槛,倒逼企业升级深加工技术;建立“优质优价”市场认证机制,依托第三方检测平台实现质量数据透明化,激发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的内生动力。
四是持续推进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。中焦协将组织开发焦化工艺流程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,提高智能制造水平,并及时总结先进技术成果和先进管理经验,求真务实,提高投入产出效益;在完善焦化工艺技术规程团体标准的基础上,充分发挥专业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的作用,系统梳理焦化工艺参数;在总结完善“氨法PDS脱硫离线专家系统”的基础上,开发初冷工艺离线专家系统和洗脱苯离线专家系统,争取在2026年初步完成“焦炉煤气净化离线专家系统”。
五是推动专业技术服务和专业人员培训新模式。依托设计院、科研院所的高端技术团队,搭建“技术服务+人才孵化”的产学研协同平台,破解生产企业技术升级与人才短缺的双重困境。通过驻厂诊断、工艺优化等定制化服务,专家团队直接参与企业工艺技术管理,同步开展“项目制”培训,将技术攻关过程转化为实战课堂。该模式既能助力科研单位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,又能推动企业形成“引进—消化—创新”的可持续发展能力,实现知识价值与产业效益的循环增值。